福鼎白茶企业赏析:福鼎市张元记茶业有限公司
江南体育软件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福鼎白茶企业赏析:福鼎市张元记茶业有限公司

福鼎市种茶的历史可追溯到传说中的尧时,而作为产业则兴盛于明清之际沙埕港的开埠,此后由于时代的变迁、时局的变化而起起落落、曲折发展。如今,在经济发展、政府推动和市场需求的大背景下,福鼎茶业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态势。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欲探寻“中国白茶之乡”、“中国名茶之乡”福鼎市百余年来的茶产业发展轨迹,我们不妨走进其中的一家商号——

01

脱胎于“诗”

1832年春天,随着福鼎遍布山冈的“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披上翠绿的新妆,54岁的老举人林公滋秀也开始打点行装准备离鼎北上。这个春天对这位教书先生来说,预示着一个人生的大转折,因为他刚刚接到来自京城的通知,要他从福建起身赴京待命,朝廷即将对他委以重任。

36年漫长的等待,这一天终于来临。36年前,18岁的林滋秀在省城参加乡试考中举人,后曾连续三次在京参加会试,均科场失意。后回乡教书,一边等待朝廷的分配。但是,这一天却是来得太迟了些,毕竟,林滋秀已经年过半百,在当时已是过了“知天命”的老人了。

京城遥远,路途迢迢,带家眷不可能,林滋秀想到了刚刚20岁出头的外甥张永德。家住石邦福(原名石崩窟)、世代“垦山种茶为生”的农家子弟张永德,《张氏宗谱》记载他“少聪颖,慷慨广交游”,自小深得林滋秀的疼爱和器重,常常伴随左右。

于是,在1832年春天的一天,这一老一少,满怀着喜悦,背起厚厚的行囊,越过闽浙边界的分水关,沿着古官道北上。

他们一心向北,但路途中却作频繁的滞留,因为作为当时闽浙边界名噪一时的文学团体兰社的领军人物,林滋秀结交的诗友文人太多了,他沿路探访,多年未见,不免诗酒唱和一番。

在外甥张永德眼里,舅舅林滋秀是一位满腹诗书、才华横溢的读书人,出于对舅舅的尊敬和孝顺,也考虑舅舅的实际情况,就决定以书童的身份跟随左右,服侍年老的舅舅到外地做官。他见舅舅一路上文人雅士结识如此之多,心里越发地佩服,但同时也为舅舅即将结束的几十年的“安贫乐道”而心生感慨:读书如不做官,难道就得与贫穷结伴!

他们舟车劳顿终于到了京城,喜讯随后降临:承潘芝轩尚书举荐,林公签分湖北荆门州知州,择日到任。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位于湖北省中部的荆门素有“荆楚门户”之称,历来为兵家和商家必争之地。朝廷一下子委以林公荆门州知州的官职,不可谓不器重。但是造化弄人,54岁的林滋秀中秋之后却患了膨胀之疾,十月初二不治而亡于京都。

甥舅二人欢欢喜喜结伴赴京,现在却是要扶着舅舅的灵柩回乡,21岁的张永德一下子老了许多,也似乎明白了世间的许多道理。在这风萧萧兮之异乡北地遭遇如此不测,张永德无可奈何之际,只身一人,护送林公灵柩,一路上以林公“荆门州知州”的身份拜访州县长官,又告以林公生前的旧交诗友,得到了大家的盘缠资助,沿着京杭大运河南下的方向,最终到达了杭州,与北上接应的林公长子大絪等相会于杭州,最终把林滋秀的棺椁护送回福鼎安葬。

此后,张永德无意于诗书,“以诚实忠信为本”(《张氏宗谱·永德公实录》),以部分盘缠资助之资金,依靠福鼎得天独厚的茶叶资源,做起了茶叶的营生。

02

起伏于“世”

据考证,“张元记”的字号取自1863年,距今已有146年。那一年,张永德已52岁。也许是由于忙于生意,他在不惑之年才有了长子张正杨,以下先后有正炎、正昆、正峨三子,四个儿子分别取元、亨、利、丁四房,他的茶行就取长子的“元房”为号,故称“张元记”。

张永德生意的成功,固然因为其“平生以诚实忠信为本”;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1832年与舅舅林滋秀北上一游,不仅开了眼界,而且认识结交了大量文坛诗友,为日后的茶烟生意奠定了广泛的人脉基础。他充分利用舅舅当年的老关系,吸收了六安瓜片、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等名茶的制法,加以福鼎独特而优质的茶叶原料,制成福鼎“张元记”红茶、绿茶、白茶和花茶。

永德公长子张正杨“克守先人之遗业,经营勤俭”(《张氏宗谱·正杨公传赞》),到了长孙张守龙时期,生意就做得很大了。除了做茶,他还做烟的生意,《张氏宗谱·忍卿公传赞》记载:“购闽浙于烟茶,通商各处;肯大厦有三座,千顷承租。”当时桐山有民谚曰:“世上有钱张元记,采茶捆菸头一家。”说的就是那时的张家,时间大概在清末民国初。张氏后人介绍,那时的“张元记”每次到福州或者温州银行取回外地汇兑来的生意钱款,选青壮年挑夫上百人,浩浩荡荡一支队伍,前后还有警察局官兵护送。他们把福鼎茶叶向北销到京城,向南推向澳门,并打出国门出口。“张元记”的事业达到了第一个高峰。

“张元记”发展的第二个高峰在抗日战争时期,此时“张元记”已有“上张元记”和“下张元记”之分。“上张元记”地处原桐城区公所,就是张守龙“肯大厦有三座”之处,此时由张正杨的第四子张守椿儿子张济民经营;“下张元记”又名“张俭记”,由张正杨的第五子张守全嗣子张维周经营。

抗日战争时期,百业凋敝,福鼎茶业却得以独树一帜地发展,源于沙埕港“畸形的繁荣”,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沙埕港的商船借挂中立国的旗号,依然可以大搞海外贸易;福鼎众商家挂靠温州大商号,做对外交易,生意反而繁荣。所以,据查原始档案,1941年,福鼎茶叶商号有99个之多,而“张元记”就是其中名声显赫的一个。“下张元记”的当家人张维周时任福鼎商会主席及农会干事长,为非常时期福鼎茶叶海外市场的开拓做出了贡献。

只可惜,1945年日本兵过境福鼎桐山,“上张元记”被烧,但财大气粗的张家老板第二年不但重盖了“张元记”,而且从上海买回当时最先进的制茶设备,重新大规模投入生产。

解放后,张家老板的全部家产被没收,房子成为后来的桐城区公所,“张元记”走向没落,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03

复兴于“时”

“张元记” 的复兴历史性地赋予在1964年出生的张礼雄身上。张礼雄已是“张元记”创始人了永德公之后的第四代。

上世纪80年代初,张礼雄尊重同为福鼎市国营茶厂工人的父母亲的意见,选择了福安农校茶业专业,毕业分配到福鼎市茶业局工作,后因体制改革到茶叶公司工作。1991年,张礼雄牵头成立“福鼎市名茶新技术研究所”,研究所由福鼎市科委主管,是一所经省科委认定的民营科技企业,从事国家级优良品种福鼎大毫茶和福鼎大白茶的茶叶产品开发研制和民间优秀茶叶产品生产工艺的收集和茶叶产品的生产工作。

从事茶叶研究工作7年之后的1998年,张礼雄和几个志同道合者,合股成立茶业公司,他重新启用了祖上的老字号“张元记”,成立了“张元记茶业有限公司”,并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张元记”商标。

显然,茶业科班出身的新一代茶人张礼雄,除了善于继承和发扬其祖上留下来的“张元记”之传统理念文化之外,更多的是发挥自己的专业才能,吸收时代精神并结合实际需要进行创新发展。他立足福鼎太姥山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条件和丰富的茶叶品种资源,生产有机茶系列、欧盟低农残系列、无公害系列等各种名优高香绿茶、茉莉花茶、白茶、白琳工夫红茶等上百种茶叶品种,销往北京、天津、东北、山东等十几个国内大中城市,并有一大部分产品通过各省级茶业进出口公司远销欧美、和东日本南亚各国。张礼雄亦不放过各种赛事,他的“金绒凤眼”、“茉莉太姥玉蝴蝶”、“茉莉太姥大毫银针”等特色品种在各种全国性赛事中获得殊荣。

为了从源头上保证“张元记”品牌茶叶的质量,张礼雄在福鼎贯岭镇大章安和秦屿镇备湾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建设有机茶基地800多亩,以保护价的形式与当地1500户茶农签定有机茶购销合同。公司现有受控的无公害茶园基地面积1500多亩、优质种苗基地100多亩。通过引进和推广有机茶生产技术、名优茶生产技术装备,全面提高茶叶科技和加工水平,改变茶叶由单纯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效益转变。

前不久,张礼雄在福鼎市区茶庄的集中地——山海特产街开了一个门面,请当地知名书法家题写了“张元记”招牌,他用同样的招牌在福州开了更大的门面,想以它们为中间平台,一头联系他的茶山和企业,一头连接广阔的市场,以优质“张元记”品牌茶叶为支撑,走出一条百年茶号“张元记”的复兴之旅。

来源:华茶号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Baidu
map